在您阅读本文之前,诚邀您先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不仅能方便您参与讨论与分享,还能为您带来不同的参与感。感谢您的支持与关注。
上世纪60年代,随着新中国的建立,曾经设立的高考制度被取消,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保送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大学的方式,这一变革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期才得以恢复。至今,关于这一政策变动的原因与效果仍然存在诸多不同的解读和争议,究竟成功与否依然没有明确的结论,这一问题也将留待后人来评估。
有意思的是,历史上明代初期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局面。在这一时期,科举制度的实施也呈现了反复停滞的状态,人才的选拔方式则采取了多种途径。明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科举制度采取了犹豫的态度,前后几次废止科举制度,转而采用其他方式选拔官员。《明史》中的评论提到:“荐举盛于国初,后因专用科目而罢。”这段历史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借鉴意义。
在明初,朱元璋采取了多种选拔人才的方式,其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方式分别是:荐举、科举和学校。荐举又分为三种途径:礼聘、征召和举荐。通过这三种方式,被选拔的人才包括刘基、宋濂、叶琛和朱升等人。对于被礼聘或征召的贤才,朱元璋一般不会再次对其进行考核,表示尊重。然而,这些人会主动上表提出“时务策”,提供政见。
展开剩余83%与礼聘和征召不同,举荐制度则是由地方向朝廷推荐人才。由于这一过程涉及的人数较多,因此需要通过考核来确保人选的质量,防止滥竽充数。实际上,尽管与正式的科举考试不同,明初的荐举制度也采用了类似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。
值得注意的是,明初的荐举制度不仅是开国初期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,而且一直持续贯穿于洪武帝的整个统治时期。洪武朝的荐举制度共分为四个阶段。第一阶段(洪武元年至三年)主要根据官职设置的需要进行选拔,具有较强的针对性;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则对荐举的科目进行了细化,相关制度也更加完善;而第四阶段(洪武十六年至三十一年)则将规定进一步严格化,标志着朱元璋对荐举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制度化。
在洪武初期,尽管朱元璋并未明确规定通过科目来进行荐举,但他的下属官员在具体操作中已经开始采用这种方式。例如,杨琢曾以“文学”作为荐举标准,而朱元璋的默许也无形中推动了荐举制度的规范化。朱元璋甚至通过《周易》出题,说明洪武初期的荐举活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具备了考试的性质,并不是从洪武初年才开始具备选拔功能。
然而,朱元璋对于被荐举者并非全盘接受,而是通过考核手段来决定是否任用。举荐后的考核不仅包括“早晚试经纶”,例如建国元年的钱唐也经历过这样的考核。
洪武十五年,叶伯巨上奏,批评荐举制度的弊端,认为选拔的官员多是通过外貌而非能力来决定,有时所学与所用不匹配。对此,朱元璋提出应当对所举荐之人进行“能否试验,优劣考核,然后任用”,并进一步细化了考试内容,将荐举分为六个科目,根据考试成绩分为上、中、下三级,未通过者则予以淘汰。此举无疑是对洪武初期荐举制度的一次改进和完善。
那么,为什么明初如此重视荐举制度?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:
1. 科举考试尚不成熟,国家仍在建立之中
在明代建立之前,朱元璋与陈友谅、张士诚等割据势力以及蒙古残余军队的战斗,使得国家版图并未完全稳定。战乱让百姓人心惶惶,许多读书人都处于观望状态,不愿出仕。此外,科举考试的基本制度建设,如交通、物资供应、统一科目、考舍设置、阅卷程序等都需要时间来完善。尤其是在元朝97年无科举的背景下,恢复科举传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。
2. 百废待兴,急需大量人才
明初,国家政权尚处于起步阶段,各级官员需要大量补充。而在朱元璋的淮西集团中,大多数官员文化水平较低,无法满足治国理政的需求。科举虽然能选拔文人,但其人才培养周期长,难以快速提供合适的事务型官员,这也是朱元璋依赖荐举制的原因之一。此外,洪武时期由于大规模的政治清洗,官员的缺失使得急需大量新鲜血液。
3. 朱元璋对读书人存在疑虑
明初,许多科举上来的官员虽然有较强的书面能力,但往往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,无法处理复杂的政务。例如,一名广东官员在上奏时喋喋不休,浪费了大量时间,朱元璋大为光火,立即将其下狱。此外,“南北榜”事件也加剧了朱元璋对科举制度的怀疑。在这次事件中,南方的读书人占据了大部分科举名额,导致北方人认为这是一场作弊,纷纷闹事。最后,为了平衡南北,朱元璋对科举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。
《明史·选举志》提到:“明制,科目为盛,卿相皆由此出。”明代的人才选拔从明初的荐举制逐渐过渡到科举制,成为一种历史必然。无论是从历史角度,还是从社会的长治久安来看,科举制度的引入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的稳定与发展。
虽然荐举制有其明显的缺陷,特别是在和平环境下缺乏有效的危机约束机制,但相比之下,科举制具有较大的优势。科举制以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考试选拔方式,打破了门第和出身的限制,让平民百姓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上层社会,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。
总结来看,明初朱元璋虽然多次废除科举,但他并没有完全放弃人才选拔的制度,而是根据当时的情况不断调整。洪武中后期,朱元璋既重启了科举考试,又不废除荐举制度,并且在两者之间找到了平衡。对今天的我们来说,在重视现代高考制度的同时,也应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,结合两者的优点,思考如何更有效地选拔并培养人才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股票开户哪一家比较好-炒股配资安全-配资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