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得资本一纸罚单揭露十二宗罪,私募江湖正迎来大洗牌
2025年初夏,山东证监局的一纸公告震动私募圈。利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因虚假宣传、承诺保本保收益、委托无资质机构募资等十二项违规行为,被监管公开揭露。这家由利得集团全资控股的私募机构,旗下管理着四家私募管理人,曾是市场瞩目的“资本玩家”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多位投资者透露,利得资本旗下“利得盈1号资产管理计划”已出现延期兑付问题,而该产品竟是一只未托管的私募证券基金。监管调查更发现其存在挪用基金财产、开展资金池业务等严重问题。
利得资本并非孤例。中基协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7月,今年已有超600家私募管理人注销登记。金晟系四家私募同日被注销,上海映雪投资旗下多家机构相继倒下。那些曾野蛮生长的“集团化”私募,正行至末路。
01 行业大洗牌,集团系私募的黄昏
私募基金行业曾经历一段野蛮生长的时期。部分公司为塑造大型资管集团形象,申请多个管理人“牌照”,而其管理能力与合规水平却远远落后。
陕西证监局披露的案例触目惊心:F集团通过旗下四家私募机构发行160只基金,约定投向绝大多数为F集团关联的无实际业务壳公司股权、股权收益权等。这些基金募集后并未投向约定标的,而是通过多次过桥操作汇入F集团控制的“资金池”账户,挪用基金财产高达360余亿元。
“集团化运作”的乱象远不止于此。利得集团实控的四家私募管理人中,三家无合规风控负责人,甚至无信息填报负责人。这些机构利用复杂的股权结构和多家管理人的掩护,进行非法集资、自融、资金池运作,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。
私募行业生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。中基协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5月末,存续私募管理人19832家,相比年初的20289家减少457家;而管理基金规模却从19.91万亿元增长至220.27万亿元。规模增长而管理人数量减少,成为行业生态优化的鲜明注脚。
02 监管利剑出鞘,穿透式监管成新常态
2024-2025年,私募基金监管体系持续升级,形成证监会行政监管与中基协自律管理的双重治理格局。监管重点呈现三大方向:
募集环节,严打面向非合格投资者募资、保本保收益承诺等违规行为;投资运作环节,明确杠杆交易、嵌套投资等高风险行为的禁止红线;内控管理环节,对高管缺位、信息披露不实等问题保持高压整治态势。
2024年,中基协查处143家管理人的488项违规行为,前三大问题为信息披露违规、内控制度缺陷、合格投资者审查不严。证监会系统则对197家管理人实施处罚,重点关注勤勉尽责缺失、关联交易违规等。
监管手段也升级为“穿透审查+动态监管+实质处罚”模式。典型如对私募管理人登记审核趋严,2024年登记通过率降至43%,较2022年的70%大幅下降。2024年注销的1502家管理人中,新增了“12个月无在管基金注销”类型,对异常经营机构管理更严格。
03 风险高发区,投资者最应警惕的陷阱
近期密集公布的处罚案例揭示了私募基金投资中的高风险区:
合格投资者管理形同虚设。2025年7月,广东证监局披露,保利资本员工邹涛为多名非合格投资者代持私募基金份额。调查发现,邹涛甚至不在该公司29名持证从业人员之列。
杭州泽楠私募更因通过员工代持向不合格投资者募资,直接被撤销管理人登记。根据代持协议与转账记录,其前从业人员杨伟杰曾代持金额不足100万元的私募基金份额,并以本人名义向产品投资1145万元。
信息披露违规成通病。江苏盈诚信资产管理公司因未按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信息,收到警示函;海南易凡私募基金同样因未履行信披义务被处罚。
现场检查竟敢造假。鲲鹏(青岛)私募基金在现场检查时未如实提供材料,公司及四位高管集体被出具警示函。交易员段洪超在接受调查时还刻意隐瞒事实。
利益输送。鲲鹏(青岛)私募基金利用基金财产为投资者以外的人牟取利益,副总经理吴宗耀作为相关基金实际负责人,对此负有直接责任。
04 合规求生,私募行业的新生之路
在监管持续引导下,私募行业正经历从“应付式合规到主动优化合规水平”的转变。
越来越多私募开始设立专门的合规岗位,强化合规风控人员的独立性,在募资、投资、投资者关系维护等各方面提高规范水平。
深圳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指出:“头部私募须在合规体系和风控体系搭建上多下功夫,向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看齐;小私募也应在合规基础上稳健成长,以差异化优势和专业化能力获取投资人信任。”
北京基金小镇研究院发布的《私募基金合规监管报告(2025年度)》特别剖析了十大经典案例,为行业提供实操指引。其中包括:
LP参与私募基金决策被认定为“借通道”;FOF管理人未尽穿透核查职责致资金挪用;管理人违反公平分配义务被判赔偿案;管理人伪造高管履历被终止登记。
这些案例为私募机构划清了合规红线,也为投资者识别问题机构提供了参照。
05 投资者如何守护“钱袋子”?
面对复杂的私募市场,投资者需练就火眼金睛:
警惕集团化运作私募。对控制多家管理人、业务牌照繁多的“集团系”私募保持警惕,查清其高管团队是否真实履职,合规岗位是否虚设。
穿透核查底层资产。对于投资标的集中于关联方或壳公司股权的基金要特别谨慎,要求管理人清晰披露底层资产状况。
拒绝保本保收益承诺。所有承诺保本保收益的私募基金均属违规,监管对此类行为“零容忍”。
核实基金托管情况。未托管基金风险极高,如利得资本-利得盈1号出现兑付问题的产品正是未托管基金。
警惕代持陷阱。对于员工代持、合伙通道等规避合格投资者要求的行为坚决说“不”,杭州泽楠、保利资本等案例已暴露此类操作的风险。
私募基金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蜕变。截至2025年5月,私募基金规模220.27万亿元,管理人数量却较年初减少457家。“规模增长而管理人数量减少”的背后,是监管持续引导下,“劣币”加速出清的过程。
深圳卓德投资副总经理李进看得透彻:“运作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私募被淘汰出局,头部私募须在合规体系和风控体系搭建上多下功夫,向大型资产管理机构看齐。”
行业的未来属于那些在合规基础上稳健成长,以差异化优势和专业化能力获取投资人信任的机构。
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,快来关注财智密码
盛达优配-股票开户哪一家比较好-炒股配资安全-配资网app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